English

如今语法也新潮

2000-07-13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语言是一种现象,它也像其他社会现象一样,在时刻变化着。特别是当社会处于转型时期,这种变化尤其明显,突出的表现是求新心态。不但词汇是如此,语法也是如此。比如“很+名”的现象就是一例。

按传统语法规律,汉语的副词是不能修饰名词的。所以副词“很”不能修饰名词。但是近年来,“很+名”的现象却日益多见,尤其在书面语中,几乎有风起云涌之势。例如:很生活、很传统、很逻辑、很散文、很中国、很东方、很淑女、很青春、很绅士……。有时“很”被其他程度副词代替,比如:最中国、相当北京、特知音、颇潮流,等等。下面请看几个实例:

1、凌峰的脸的确很中国,但凌峰的二郎腿也的确又很外国。

2、我觉得跟你特说得来,特知音。

3、她十分得意的是:人们评价她的表演很真实,很生活。

4、于凌很“美国”地耸耸肩膀表示她不以为然。

除了“很+名”的现象之外,还有一些现象也值得注意。比如“永远”本来是副词,它也是不能修饰名词的。但是近年来用“永远”作定语来修饰名词的现象也日益多了起来。手边的一个例子就是《人民文学》2000年第4期上发表的陈世旭写的一篇散文,题目就叫《永远的雨——我认识中的王安忆》。

此外,电视广告中推销“福满多”的广告词中有“幸福多多,满意多多”的话。这“多多”的说法也“很新潮”的。

对待这种种现象,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?有人一概否定,说“不合语法”,有碍于汉语规范化。我觉得这种态度过于简单化了。语法,归根结底是一种社会习惯。套用鲁迅的话说,“地上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”。语法也是如此:原来本没有这种说法,但说(写)的人多了,也就成了“语法”。像上文所引的“很中国”、“很外国”、“特知音”、“很生活”这些说法,你也可以采用另外一种说法,比如“很中国——很有中国特色”、“很生活——很有生活气息”。但改过以后,反倒不如原来简洁,更失去了原文的俏皮、活泼的特点。

应该说明,上述现象多半出现在青年人的口中或笔下。这不是偶然的。众所周知,青年人最活跃,最富于创新精神,最反对保守。所以“很+名”现象多出现在他们身上,就是很自然的了——是他们求新心态在语言上的一种表现。对于青年人应该多保护他们的朝气,对于他们的求新心态,也应持爱护态度。这样,我们的未来就充满了希望,语言也才会发展。

*本文取例多采自崔建新同志《“很+名词”结构刍议》一文,特此说明并致谢忱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